他很是度过了一段舒心时光。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人族发展终究无法避开天地的变迁。
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,人族不乏对于天地威势的认知,就在各种天灾之下一路磕绊走来。
及至此时,滔天洪水再度来到人族面前。
人族切实感受到了自己于天地之中的渺小,意志却并未被这等恐怖景象击垮。
文梓克制住自己的情绪,强忍着并未出手将洪水赶走。
他只是混迹在迁移的幸存人群之中,不着痕迹地向濒临死亡的病弱施救,直至这群族人被治水队伍收拢。
治水队伍当前仍旧以收拢族人为首要目标,待到将收拢后的所有族人尽皆安置在高处之后,方才迎着洪水开启了新的征程。
队伍的领头者,不出意外的正是大禹。他的父亲原本就是负责治水的鲧,却也因治水不力遭受了惩罚。
如今,大禹再次担负起这份重责。
吸取了父亲先前积累的经验教训,他摒弃了以堵为主的治水策略,改为疏导河道,引流入海。
文梓就在大禹率领的队伍之列,和普通人族成员一起披荆斩棘、开山挖渠。
他并未动用半点神通,只凭一身力量在队伍之中也积攒了一些威望。
这份威望并未给他带来什么实惠,只让他承担了更多的责任。然而,文梓依旧乐此不疲。
他曾亲眼见到远处同僚被洪水卷走,强忍着没有表现出修仙者的能力出手相救。
或许,文梓也在试着接受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放手,接受事件的不圆满。
队伍中也是有修仙者的,他们主要负责清理洪水之中兴风作浪的妖孽。
水中妖孽的实力非同寻常,人族修士多有伤亡。
文梓看着那些修士,身怀浅薄的修为,前赴后继的受伤。
他也曾悄悄同周围族人探问,这些仙长是何来历,有何过往。
得知这些修士多为道教出身,他心中对于毛野所行大道的光明前景充满期望。
毛野所立下道教,终究没有抛却以人为本的基础思想。锚定以此为根基,其所修持大道必然可以恣意成长。
又得知其中不乏截教外门再传弟子,却是颠覆了文梓心中以往固有的印象。
截教、外门、再传,文梓将这几个词语在口中不停回味。
看这些弟子的修为境界,不知是外门弟子又再传了多少代。然而,他们表现出来的坚韧与顽强,比之内门亲传也不遑多让。
或许,截教万仙来朝的应有荣耀,不该被那几只心术不正的典型孽障遮掩住光芒。
然而,文梓也只是站在远处静静看着道道光芒在洪水之上不停闪烁,偶尔殒落。
暗中却是早已传令碧霞,让她一路随行,莫使英魂受阳火灼烧之苦。
待到大禹取来开山斧,他们的开渠引流之路方才畅通无阻,途中所遇妖孽尽皆伏首。
大禹又采得首阳之精,打造了一杆定海神针,用于测量水位,理定引水路线。
就这样,他们一行人一路引流奔向东海。
期间,队伍有增有减,文梓也从新加入的成员逐渐成长为了元老级的存在,面上铺满了风霜。
他一路见证了大禹治水聚拢的巨大威望。
以此为前提,大禹后来接受舜的禅让,继任人族共主之位,甚至开启家天下大夏王朝,似乎也变得顺理成章。
待到大禹逐渐老去,文梓如今持有的身份也渐渐淡出人们视线。
他再度恢复逍遥,方才注意到天地之间已然有劫气蔓延。
对此,他并未特别在意,知道这是封神大劫开启前的必然过程。
文梓仍旧留在人族之中,他想继续见证人族第一个王朝会如何走向灭亡。
然而,他终究高估了自己的耐心。
他眼睁睁看着压迫的产生、阶级的固化,看着大禹后人一步步走向昏庸、奢靡,心中止不住的犯呕。
而天地间的劫气累积的速度,丝毫不慢于文梓日益增长的作呕之意。
终于,在文梓觉得自己的忍耐即将达到极限,却又强制提醒自己不好干涉人族大势的时候。
他潜入了大夏王宫,向着夏桀正在享乐的酒池中撒下一把生石灰。
而后,他便在夏桀皮开肉绽、满身燎泡的惨叫声中,施施然离了此处,奔往昆仑。
玉虚宫中现梵光
待到进入昆仑范围, 文梓终于觉察出了一丝不寻常。
此地的天地劫气太过浓郁,远超洪荒大陆。
仿佛是劫气由此而散发至洪荒,而非洪荒天地劫气自行凝聚。
以文梓如今混元之境, 在劫气蒙蔽之下,倘若不催动修为,目视竟不超百米, 耳闻也不过一里。
“太奇怪了!”文梓不禁喃喃自语道。
前世从未听闻封神期间有这种事情发生, 甚至劫气丝毫不该在昆仑之中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