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怀疑。要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,还是要用他们能听得懂的话说给他们听,等他们明白了用钱来挣钱的道理,他们才会信服。
李青林说:“比如说,花两块大洋买了一百斤饼肥下到地里,明年粮食增产五百斤,而这五百斤粮食能卖三块大洋,这两块大洋不就变成三块了?再比如给熟人铺子里入股十块大洋,年底分红两块大洋,这不就是十块大洋变成十二块大洋了?”
多下肥料多打粮食这个道理李万全和李万祥不用说都懂得,把自家的钱放到别人的铺子里,这种事情打死他们也不会做。
李万全问:“青林的意思是不是都买饼肥?”
李万祥也点头道:“还是把饼肥下到地里保险。咱家地里粮食打得少,就是因为肥料不足。”
李青林说:“地里下肥料也不是越多越好,另外也不一定都用饼肥。肥料下到地里,还要等好几个月才能收获,特别是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,风调雨顺的年成能多打粮食,要是灾年,肥料下到地里也打了水漂。”
李万祥急道:“这也不成,那也不成,青林你说该怎么办?”
李青林用手一指墙角边摆放的一部破旧的纺车,说道:“咱们买点皮棉,在家纺成棉纱,再卖给织布的人,总能挣点钱,这样来钱也快些。另外即使是棉纱、棉纱跌价,这些东西总能自家用的上,不会亏多少钱。”
听李青林这么一说,所有的人都点头称是。两个女主人格外的积极,说以后即使是阴雨天、冬闲的日子也不会闲着了,纺纱又没什么技术,在这里只要是女人都会纺,只要纺车一摇,女人也能挣钱了。
有了李青林的提示,四个大人开始热烈讨论起买棉纺纱的宏伟计划来。
李青林只不过知道民国时期的农村还是穿土布,估摸着纺纱织布应该能挣钱,至于怎么纺纱、怎么织布,他是一窍不通。既然长辈们有热情,不如让他们去伤脑筋去吧!
李青奇已经在打瞌睡了,坐在桌子边耷拉着脑袋,头一点一点的。李万祥打发卫三丫帯李青奇回家睡觉,四个大人继续讨论纺纱大计。
今天李青林走了那么多路,经历了那么多事,他感到有点累,打了个哈欠就回屋睡觉去了。李青林今天实在是太累了,头刚挨着枕头就睡着了。